發布時間:2025-08-14 06:09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盛夏時節,錫山區映月湖科技園一企業車間內,一臺重載機器人平穩托起重達2噸的金屬工件,精準送入加工點位。操作屏上實時的機械動作與數據參數正構建著生產線的“數字孿生”。這一幕正是國內機床行業柔性制造系統和整體重載自動化產品的標桿企業——無錫微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實力體現。比盛夏氣溫更熱的,是制造業向智能化突圍的勢頭。公司總經理魏振南指著車間數據流,眼神篤定地說道:“我們要做就做‘難且正確的事’,在機床的每一條數據里‘摳出’智造的可能。”
在細分賽道上扎深根
走進微茗智能的測試車間,一臺加裝了數字傳感器的數控機床正在運行。技術人員突然輸入一組錯誤參數,屏幕瞬間亮起紅燈,主軸在毫秒間停止轉動。“這是微茗研發的‘機床安全氣囊’,能避免一次可能造成數十萬元損失的碰撞。”魏振南蹲下身,指著傳感器連接線說,2016年剛創業時,車間師傅總說“主軸碰不得”,這成了我們推進機床智能化的起點。
彼時,工業互聯網概念尚未普及,魏振南帶著團隊,在一間小辦公室里啃起了硬骨頭。國外的柔性生產線控制軟件動輒百萬,微茗想做的是一套能讓中國人用得起的方案。
如今,微茗的機床行業柔性自動化線控軟件已占據國內同類市場主要份額,價格僅為國外產品的50%。在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這套柔性自動化線控軟件持續釋放效能:相較于傳統單機加工模式,柔性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提升了40%,所需人員數量減少了80%。
讓國產設備替代進口設備不是喊口號,更重要的是把別人不愿做的細節做到極致。2018年,微茗在機床數據應用領域嶄露頭角,在國內率先提出機電一體化數據應用方向,開發出刀具監控、預測性維護等功能,就像給機床裝了“聽診器”,能提前預判故障,在看不見的數據里挖出了真金白銀。
在行業痛點處辟新徑
“500公斤以上的零件怎么自動上下料?”2019年,一位航空航天客戶的提問,讓微茗將目光投向了重載機器人這片“無人區”。當時,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關節機器人負載大多低于500公斤,500公斤以上重型零件搬運長期依賴人工吊裝,不僅效率低下,還存在安全隱患,成為制約行業升級的突出痛點。
作為深耕機床領域的柔性制造系統供應商,微茗對這一“攔路虎”深有體會。“2噸以上的零件靠天車吊裝,效率低還危險。”微茗全資子公司無錫高格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直言,重載機器人研發之路布滿荊棘,僅材料選擇就測試了十幾種鋼材,最終才找到兼顧剛性與輕量化的最優配方。
公司負責人介紹,微茗車間里那臺形似叉車的重載堆垛機器人,能穩穩搬運1.5噸重的鋼坯,放料定位精度控制在±0.5毫米內,還能快速識別產品并與機床精準交互。相較國外同類產品,微茗機器人性價比優勢顯著——價格僅為國外的50%,還能提供定制化服務,更貼合國內企業需求。
從軟件到硬件的跨越,彰顯微茗“以數據反哺制造”的獨特邏輯。這款機器人不只是機械臂,更是“會思考的搬運工”,通過對接數字化系統大幅提升生產效率。2023年產品落地后,迅速打入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領域,如今已成為微茗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印證了其“從場景中找痛點,向痛點要方案”的發展路徑。
在長周期里謀突破
工業母機是“制器之器”“自強之基”,是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近年來,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取得長足進步,但目前國內70%的高檔數控系統仍依靠進口,這折射出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大而不強”的窘況。產業鏈短板和“卡脖子”問題猶如一道道枷鎖,嚴重制約著我國工業母機產業發展。這是我國工業母機行業的痛點,也是微茗的機會。魏振南表示,重振無錫工業母機行業是微茗作為無錫企業的使命。
高端機床制造是國產工業母機行業亟待攻克的領域,數控系統則是高端機床制造的核心。作為工業母機的“大腦”,數控系統在數控機床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是微茗下一個十年要啃的硬骨頭。微茗自成立以來,服務大量工業母機客戶,沉淀下的海量加工數據成了研發數控系統的“底氣”。
今年四月,“世界四大機床展”之一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25)在北京開幕,微茗攜多款產品亮相,并與多家合作伙伴帶來覆蓋全場景的智能解決方案,吸引了眾多行業專家與客戶關注。
堅持做“難且正確”的事,微茗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路。成立九年來,年度合同額不斷攀升,去年年度合同額超2億元,凈營收同比增長超30%;微茗從7人團隊發展到200多人。微茗營銷副總宋健深有感觸的是,無錫的營商環境和人才政策都很到位,而且無錫的職業教育很發達,在無錫本地就能招聘到微茗需要的人才。
“我們不追風口,就做工業母機行業的‘數控系統專家’。”在魏振南眼里,制造業升級不僅是百米沖刺,更是萬米長跑,能跑到終點的,一定是最懂行業的人。微茗要做的,就是在細分領域扎深根,在長周期里磨硬功,在制造業升級的浪潮中,走出屬于中國企業的突圍之路。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