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3 07:05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迭代升級營商環境方案至8.0版,全市經營主體總量由“十四五”初的92.14萬戶增長至目前的117.08萬戶;打造“外商投資最滿意城市”,超7200家外資企業聚集,2024年人均利用外資達459美元,外資密度全省第一;全面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自2021年晉級“外貿千億之城”后,連續三年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在千億美元以上規模……
9月12日,無錫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切實扛好經濟大市挑大梁責任”系列主題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聚焦“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勇爭先”,系統呈現無錫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體制機制保障的實踐成果與具體舉措。
持續深化改革,激發經營主體新活力
五成以上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六成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近七成稅收、八成左右的城鎮就業和科技創新成果、九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數據為證,彰顯無錫民營經濟“硬核分量”。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中,跳動著無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優化環境、創新生態的改革節奏。
近年來,無錫深入實施“民營經濟21條”,圍繞企業自立自強、轉型升級、公平競爭等方面,構建起“1+6”政策體系,賦能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建立健全常態化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機制,強化預留采購份額措施,實現引活水、增動能。
“持續提振民企發展信心,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曹文彬介紹,無錫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擦亮“無難事、悉心辦”品牌。通過“AI賦能”實現企業開辦“七合一”聯辦,升級“錫企服務平臺”,拓展“即申即享”“免申即享”項目;借助“1+N”誠信“白名單”、“綜合查一次”等涉企檢查服務,讓監管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今年上半年,無錫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5187.86億元,占全市GDP總量的67.1%,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8.8%。
改革發展步履不停,落地在實踐中亮點紛呈。數據開放水平連續五年全省第一、全國前十;開放數據4.96億條,入選省可信數據空間試點數量居全省第二;江蘇省數據交易所數據流通交易區域運營中心(無錫)入駐數商超過400家;完成全省首例企業數據資產作價出資入股登記,探索從資源、資產到資本的價值跨越……一系列成果,盡顯無錫在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的示范作用。
市數據局副局長顏春水介紹,依托“碼頭經濟”的歷史基因和數字經濟先發優勢,無錫首創“1+8+X”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模式,推動數據要素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中國數碼頭”。緊扣企業需求,在全省率先打造一體化數據要素流通服務平臺,推動建設數據產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提供算力、算法、數據、資金、市場等全鏈條服務;舉辦數據交易師培訓,培育數據產品交易生態;加強數據開發應用,大力發展“來數加工”,建設高質量數據集,推動數據標注產業發展,讓數據要素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今年1—6月,全市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的20.2%,數據要素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穩步上升。
擴大開放之門,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作為開放大市,無錫以制度型開放塑造發展新優勢,持續提升對全球要素的集聚流動力、配置增值力和輻射帶動力。
首創性改革“闖”新路,引領性試點出新招。“無錫在全省首個實現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全域落地,成為研發用物品進口享惠批次最多的地區;率先在省內開展全市域QFLP試點,落地項目數量、規模均居全省首位;率先在全省‘系統集成’推出《外籍人士來錫便利化十項措施》,為外籍人士來錫投資經商創造更好環境。”市商務局副局長季安娜介紹。
這些創新服務、試點探索成為無錫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注腳,也為無錫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堅實支撐。如今,無錫已集聚了超過7200家的外資企業,四分之一的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近250個項目;今年前8個月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5353.4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推動高水平開放,發展的視野更需向內聚焦。作為無錫對外開放的關鍵窗口,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致力于成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30余年的發展,無錫高新區以不到全市1/20的面積,貢獻了全市1/3的到位外資、1/2的進出口總額、1/3的服務貿易總額、1/5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形成知名的“日資高地、韓資板塊、歐美組團”,在開放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持續領先。
近年來,無錫高新區開放平臺能級躍升,開放生態日益完善。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復,無錫高新區綜保區成功實現擴容升級。“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我們創新性地發展了新型離岸貿易的‘新吳樣本’,在制度型開放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無錫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副區長華艷紅介紹,未來將專注于開放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產業集群聯動化、體制機制現代化,通過“一帶一路”和RCEP區域合作,加強外貿、外資、外經聯動,鞏固并提升外資優勢;利用千億級產業集群,促進外資總部與本地總部對接,增強產業集群的磁吸效應。
區域協調聯動,打造城鄉融合新格局
“以人為本”的制度設計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無錫在“十四五”期間,積極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聯動,實現了人口、產業、資源和生態的系統性升級,高質量推進了新型城鎮化,使城市更宜居,鄉村更美麗,城鄉更融合。
城市更新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下半場”的主戰場。從“設計圖”到“施工圖”再到“實景圖”,無錫深度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更新路徑。
“今年我市出臺《無錫市城市更新辦法》《無錫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配套導則、技術指引陸續發布,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先光介紹,城市體檢指標體系升級至“60+10+2”,為年度項目庫和資金計劃提供支持,無錫火車站周邊更新項目成為國家級試點,另有10個項目入選省級試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無錫以城市更新為抓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十四五”期間已解決18.5萬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難題;到2024年底老舊小區改造3700萬平方米,約39萬戶居民受益,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更深植于最末梢的村鎮、街道,那里有著基層改革的生動樣本。近年來,惠山區洛社鎮發展動能持續進階,2024年位列全國百強鎮第35位、成功躋身省級經濟發達鎮。惠山這片活力熱土的蛻變,秘訣之一在于走在前列的功能區改革。
近年來,惠山區深化“3+1”功能區建設,推動各功能區從物理整合轉向化學融合,進一步提高惠山全域整體規劃協同、空間協同、功能協同、產業協同水平。今年4月,惠山經開區將堰橋街道全面融入管理體系,統籌規劃建設、產業發展、項目招商、資金融通。管理機制上的“物理合并”催生出融合協同的“化學反應”,為堰橋街道招引到了芯鈦半導體、展照精密、源隆科技等3個市級重大產業項目,扭轉了街道重大項目支撐不足的發展困境。
惠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鄭天羽表示,惠山將加快推進“功能區+鎮街”“管委會+公司”的改革步伐,有效激發干事創業活力。今年5月,惠山高新區獲省政府批復同意正式設立,下一步將逐步實現對前洲、玉祁、錢橋等街道的統籌管理;陽山旅游度假區已經成功拿到“創國”入場券,將加速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聚力攻堅陽山旅游度假區升格國家級。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